邹文清
(刊2007年《客家纵横》杂志)
(杨文广像)
一、征伐闽、粤、赣、浙的杨文广
杨文广征南蛮故事在闽、粤、赣、浙流传甚广,如:
在福建:据杨文广闽南征蛮传说,明清之际演绎出一部章回小说——《平闽全传》(一名《杨文广征蛮十八洞》,属“杨家将演义”系列),叙述宋代福建南闽王蓝奉高统领十八峒妖术厉害的妖精,蔑视宋王朝,仁宗闻讯指派杨家府名将杨文广率军南征的故事,小说闽台影响很大。闽西长汀县北“八宝山”,据说与杨文广在此山发现八件神奇石具有关;长汀县城汀江曾下坝,据说原名“簪喉坝”,是因杨文广来汀征蛮,其姑杨八妹用簪刺击蛮王之喉而得名,蛮王沿汀江南下至上杭县紫金山,途中藏身于汀江上游第一险滩“白头漈”(在今日长汀羊牯乡白头村)。闽东霞浦县有“杨文广兄妹平鳗精”传说,“鳗精”即“蛮精”谐音,据说著名的杨家溪溪名即由此而来。等等,不一而足。
在广东:粤东揭阳市有“杨文广埋金岐山”传说,海陆丰有“杨文广征南蛮十八峒盟主金龙公主”传说,粤西罗定县则有“杨文广涟滩征蛮”传说。
在江西:与闽西武平县毗邻的赣南会昌县,有“杨文广兄妹打蛮(鳗)精”传说,故事与福建“杨文广上杭紫金山征蛮”传说如出一辙,蛮王仍为福建人,只不过杨文广留像地点易为会昌筠门岭附近的汉仙岩(羊子岩)或武平岩前鹅叫山。
在浙江:温州“杨文广收十八洞”故事至今仍在鼓词中传唱。
笔者小时听过的此类传说是“杨文广上杭紫金山征南蛮”传说,至今记忆犹新——
话说北宋仁宗朝(1023—1063年),福建汀州上杭县紫金山有一个南蛮(鳗)王,率一支“麻兵豆将”攻州掠县不断造反,仁宗即派杨家府杨八妹、杨文广姑侄率精兵平南。但是,蛮王有“三升豆子将,七升麻子兵”,能施法术将豆、麻化作兵将。杨家将强攻无效,一时难于击溃蛮兵。精灵的杨八妹巧施一计,化装成挖药材的村姑混入蛮王窟穴,将蛮王“麻兵豆将”统统炒死,再与杨文广里应外合攻打蛮王。蛮王走投无路,最后只好跳进汀江龙口潭,变成一块巨石,得意地说:“我千年不起,你奈我何!”“那我万年不走!”绝不放过蛮王的杨文广说完变成一尊石像,立在龙口潭峭壁上死守蛮王。
今天,上杭湖洋乡碧田村紫金山麓的汀江龙口(砻钩、龙头)潭,峭壁上仍立着一尊天然将军石像,都说他就是杨文广,而潭底的蛮王石呢,每逢枯水季节还隐约可现。
闽西有“梅花十八峒”之说,梅花峒在今上杭县步云乡一带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丘复先生在民国《上杭县志》中说:“梅花洞……其地荒秽不可治,或曰蛮王窟宅也,或曰土寇巢穴也。”祖籍广东蕉岭的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先生(1864—1912年)曾回上杭黄坑祖地,作诗曰:“梅花十八洞中天,闻有桑麻未垦田。洞口云封人不到,空中楼阁住神仙。”新《上杭县志》又说:“梅花十八洞……有南蛮王墓及碑刻。”
传说在南方广阔民间纷纷扬扬,齐东野语,委巷传闻,正史方志对此不置一词。所幸,笔者竟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汀州府志》卷四十五《杂记·从谈·附》还找到一则记载,文曰:
汀郡城西之五里,土名曰“祭旗山”,有地方圆不二丈,草根产珠,大如粟米,视之俨然珠也,手揉之则成粉,理最不可解。俗云:杨文广征西过此,珍珠伞为风所破,故留迹至今。里语不经可笑,元亮周公《闽小记》又易之为“圣七娘”。总之,委巷传闻,原无确载,姑妄言之,亦姑妄听之耳。
这则记载表明至少在清朝前期,福建已有杨文广入闽传说。比较南方各省传说,可发现杨文广征蛮传说在福建尤其是漳、汀两地流传最广,内容也最丰富,赣南、浙南一带传说应系受福建辐射所致,赣南闽西毗邻,同属客家,且其故事明说蛮王为闽蛮,而浙南温州则有不少闽南福佬民系移民,其地受闽南文化影响很大。
二、《宋史》中的杨文广
著名戏曲人物杨文广确有其人,事载《宋史》。那么,他果曾在入闽平蛮吗?
福建上杭大学者丘复先生(1874—1950年)历经多年于1932年著成《愿丰楼杂记》,在杂记开篇第一记《杨文广石像傅会》中,首先据《宋史》指出杨文广只曾征讨广西蛮,但“多官北边,足迹无由至杭矣”,也即说杨文广根本不曾涉足福建。他说:
吾杭紫金山,汀江环其下,怪石嵯峨,奇态万状。对岸石壁中,有形貌魁梧金盔铁甲、望之俨然猛将者,俗传为杨文广像,文广驱蛮王至此,遁入水中,留像镇之云。
谚语无稽,识者齿冷。考《宋史》:文广为杨延昭子,延昭在北边有功,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文广字仲容,从狄青南征,知顺德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文广所征之蛮即今广西诸峒,蛮王则侬智高也。智高本广源州蛮,在邕州西南郁江(今珠江之西江上游)之源,智高怨交趾袭据安德州,僭称天南国。皇祐初陷邕州,僭号仁惠皇帝。史称:起兵一年,暴践一方,如入无人之地。宜乎!谚语流传以为有邪术也。狄青攻破,焚城夜遁,由合江入大理国。大理国,唐之南诏,今云南大理县也,安有蛮王逃入吾杭之理?且文广从狄青南征,后多官北边,足迹无由至杭矣。
齐东野语,本不足辨,然庸俗无知,甚有衣冠之辈亦谓蛮洞在是者,是不可以不辨也!
丘复先生所据《宋史》内容,即《宋史·杨业传》所附“杨文广传”,其文非常简略,只有区区200来字。杨文广生活于北宋中期,其时宋之西北有西夏,北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南方还有百越、苗蛮后人。《宋史》中的杨文广,除了广西平蛮一事外,其余基本是在西北征西夏、河北防北辽中度过的。据《宋史》“杨文广传”及《宋史》其它内容,杨文广的一生轮廓大致如下:
名将之后,陕南讨“寇”:杨文广(约999—1074年),字仲容(戏曲谓文广之父“杨宗保”,史书查无此人,大概系由“仲容”讹音而来),山西并州太原人(一说陕西麟州即今神木人),北宋名将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以父荫入官。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非常欣赏杨文广,使之成为麾下战将。
宁夏南驰,广西征蛮:庆历年间(1041—1048年),生活于今珠江上游左、右江一带的广源州蛮(即今壮族一支,又称“侬人”, 广源州即今越南高平省广渊,与广西西部接壤)青年首领侬智高(1025—?)在党犹州(今广西崇左)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今越南)相抗衡。侬智高向宋朝请求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安德州(在今广西那坡、靖西两县之间)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他多次击退交趾入侵,但再三请求归附宋朝未果。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破邕州(今广西南宁),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又顺江东向破沿江(珠江主流西江)九个州,再围广州,数败朝廷征剿之兵,岭外骚动。
(侬智高进军与回军路线)
九月,仁宗派大将狄青(1008—1057年)讨伐侬智高,任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的杨文广从征(这么说来,当时杨文广已年过半百,而他的对手侬智高才27岁左右)。次年,狄青在邕州东部的昆仑关、归仁铺(今南宁郊区三塘)等地打败侬智高,平定“蛮”乱,侬智高从合江(今南宁永新区三江口宋村)潜往大理国(包括今云南省和四川西南一带,以及缅甸、老挝等国北部),不知所终。平蛮后,杨文广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等州知州等职。
(连环画《杨文广征南》封面)
陕甘驻军,大败西夏:治平年间(1064—1067年),英宗以杨文广为“名将后,且有功”,升领团练使等职。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秦凤路(今甘肃东大部及青海东、宁夏南、陕西西小部分)副都总管、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于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北建城堡以保护附宋蕃民,派杨文广前往筑筚篥城。筑城中,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大败西夏军,杀获甚众。随后,杨文广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熙宁三年十二月,代理鄜州(今陕西富县)知州。
燕北拒辽,尽瘁边地:此后,老将杨文广自西北边防移向河北,任定州路(今河北定州一带)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熙宁七年三月,辽朝遣使入宋朝,争河东地界,杨文广献阵图及取幽州(今北京一带)策略,朝廷还未及回复,十一月病死于定州,年约75岁,追赠同州(今陕西大荔)观察使。
从《宋史》记载可知,杨文广确曾征“南蛮”,“从狄青南征,知顺德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清道光二年(1822)刊行的《五虎平南后传》,即是依《宋史》中狄青、杨文广征侬智高的少量史料创作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之一,但杨文广并末入闽平蛮。
三、“平闽”传说从何而出
杨文广所征之蛮固然是广南西路(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之蛮,但因侬智高蛮军曾顺珠江东进广南东路(约今广东省),所以广东流传征蛮故事不足为奇,但为什么此类传说在福建也如此盛行?现在,学术一般认同“借宋演唐”说,即林语堂先生(漳州籍,1894—1976年)首先提出的观点:杨文广平闽蛮传说其实是借用宋代杨文广征闽蛮来演义唐代陈元光与闽越土著蓝凤高作战开辟漳州的历史。
1926年,林语堂先生在厦门大学国学院任教时,就“杨文广征蛮十八洞”传说写有《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载《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二期,民国十五年出版)一文,首次对传说进行考辨,指出《平闽十八洞》系借用杨家府名将杨文广演述陈元光开漳历史,开杨文广平闽研究之先河。1935年,叶国庆先生(1901—2001年,漳州籍)写有长篇论文《平闽十八洞研究》,对传说进行深入研究。近年,台湾李亦园先生(1931—,泉州籍)写有《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从民族学的角度对杨文广平闽传说进行研究,指出《平闽十八洞》中所说的少数民就是今日畲族。
(《平闽十八洞》古本绣像)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平闽传说的产生还与福建毗邻广东有关。《宋史》明确记载侬智高曾占据广州,狄青军应入粤平叛,这场汉蛮大战定会给社会造成相当破坏与震荡,诚如丘复先生所言“史称:(侬智高)起兵一年,暴践一方,如入无人之地”。作为宋代毗邻广南东路的福建路漳州、汀州和泉州,产生杨文广征蛮传说自在情理中。而且,如果没有杨文广平广西蛮这一历史真事,恐怕无人敢异想天开借杨文广来说平闽事。
不过,更重要的是,从内容揆衡《平闽十八洞》得出此书系借用杨家府名将杨文广演述陈元光开漳历史,自无疑义,但是《平闽十八洞》内容并不能涵括一切比如汀州地区也流传甚广的杨文广平蛮传说,也就是说汀州地区产生杨文广平蛮传说与附会陈元光开漳并无多少关联。而据平闽蛮传说主要流传于唐宋汉(客家、福佬民系)畲互动十分密切的福建漳汀一带这一特征,笔者据宋代闽南闽西汉畲互动的历史记载,提出“以宋附宋”说,即以《平闽全传》为代表的杨文广征蛮故事不唯有唐,而且确有宋代福建尤其是闽西南征蛮往事,也就是说以杨文广平闽来“附会”宋代福建的汉畲斗争与融合,“杨文广”成了入闽平蛮宋军的代名词、象征。顺便一说,陈元光平蛮传说和《平闽十八洞》中的所谓土著首领 “蓝凤高”一名,很可能系由畲姓“蓝”姓糅合“侬智高”演变而来,也说是历史上闽南土著首领可能根本无人曾以“蓝凤高”为名。
(所谓的杨文广平闽地图,转自叶国庆先生《平闽十八洞研究》)
宋代福建,尤其是闽西南汀、漳两州,正处于南迁汉人(客家、福佬民系)与少数民——畲民既斗争又合作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南宋举国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原先远离中原王朝的福建一跃成为毗近国都的“近里”,反居天下之中。朝廷官僚、地主豪强加紧了对逃入迁入福建大山中躲避苛捐杂税的汉人和土著民的盘剥与征伐,为此汉人和土著民加强了合作,与朝廷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关于宋代尤其是南宋闽西南的族群情况,南宋末年兴化军(今莆田)人、著名词人后村先生刘克庄(1187—1269年)记述“征畲蛮”史实的《漳州谕畲》是一则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简直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杨文广征南蛮”画卷,略引如下(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注):
自国家定鼎吴会(定都江浙)而闽号“近里”,漳尤闽之近里,民淳而事简,乐土也。然炎绍以来(指南宋建立初的建炎、绍兴年间以来),常驻军于是,岂非以其壤接溪峒,茆苇极目,林菁深阻,省民、山越往往错居,先朝思患预防之意远矣。
凡溪峒种类不一:曰蛮、曰徭、曰黎、曰疍,在漳者曰畲。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畲长技止于机毒矣,汀、赣贼入畲者,教以短兵接战,故南畲之祸尤烈。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如猱升鼠伏,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
厥后贵家辟产,稍侵其疆;豪干诛货,稍笼其利;官吏又征求土物——蜜蜡、虎革、猿皮之类。畲人不堪,诉于郡,弗省,遂怙众据险,剽略省地。
壬戌〔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腊也,前牧恩泽侯有以激其始,无以淑其后。明年秋解去,二倅迭摄郡,寇益深,距城仅二十里,郡岌岌甚矣。帅调诸寨卒及左翼军统领陈鉴、泉州左翼军正将谢和,各以所部兵会合剿捕,仅得二捷。寇暂退,然出没自若,至数百里无行人。事闻朝家,调守,而著作郎兼左曹郎官卓侯(按:即兴化军人卓得庆)首膺妙选。诏下,或曰:“侯擢科甲有雅望,宰岩邑有去思,责之排难解纷,可乎?”侯慨然曰:“君命焉所避之!”至则枵然一城,红巾满野。久戍不解,智勇俱困。侯榜山前曰:“畲民亦吾民也。前事勿问,许其自新。其中有知书及土人陷畲者,如能挺身来归,当为区处,俾安土著。或畲长能帅众归顺,亦补常资。如或不悛,当调大军,尽锄巢穴乃止。”命陈鉴入畲招谕。令下五日,畲长李德纳款,德最反复桀黠者,于是西九畲酋长相继受招。西定,乃并力于南,命统制官彭之才剿捕,龙岩主簿龚镗说谕,且捕且招。彭三捷,龚挺身深入,又选进士张杰、卓度、张椿叟、刘□等与俱。南畲三十余所,酋长各籍户口三十余家,愿为版籍民。二畲既定,漳民始知有土之乐。
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护(即盘瓠)孙者。彼何尝读范史(即范晔《后汉书》,该书载有上古高辛帝时,神犬“盘瓠”擒杀吴戎将军有功,与少女成亲、繁衍后代的传说),知其鼻祖之为盘护者?殆受教于华人耳,此亦溪峒禁防懈而然欤……
夫致盗必有由。余前所谓贵豪辟产诛货,官吏征求土物是也。侯语余曰:“每祸事必有所激,非其本心。”呜呼!反本之论,固余之所服欤!
从这则记载和其它资料,我们可以得到这些信息:
迟至南宋末年,闽粤赣边的畲民仍有部分过着“刀耕火耘,崖栖谷汲” 的原始落后生活,他们主要分布在山深林密的汀、漳、潮、梅、赣之间。
所以说,征蛮传说中的蛮王及其部众,其实就是生活汀、漳、潮、梅、赣之间的土著畲民以及相当数量的汉人。由于蛮汉联合反抗,“省民(即汉民)、山越往往错居”的局面得到加强,而后世所谓客家、福佬民系正是南迁汉人与土著民融合形成的新汉民系。可见,所谓“杨文广征蛮王”其实也应是宋廷镇压赣闽粤边畲汉起义的曲折反映,或者说宋代福建这种旷日持久的“反抗/镇压”事实至少为征蛮传说的产生流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畲汉起义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元明两朝,特别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原南宋地区人民被划为地位最低下的“南人”,畲汉人民更是进行了激烈的抗元反元斗争,正如《元一统志》所载:
汀之为郡……西邻章贡,南接海湄。山深林密,岩谷阻窈。四境椎埋顽狠之徒,党与相聚,声势相倚,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号为“畲民”。时或弄兵,相挺而起,民被其害,官被其扰。盖皆江右、广南游手失业之人,逋逃于此,渐染成习。比数十年间,此风方炽,古岂有是哉!
因此,虽然千百年来“杨文广征蛮王传说”中的“蛮王”及其“麻兵豆将”,按正统观念一直被当作扰国扰民的叛逆者,但正如《漳州谕畲》所言“夫致盗必有由”“每祸事必有所激,非其本心”,在今天这个传说的内涵自然需要重新检讨。
(美丽畲女)
到了明朝特别是明清之际,由于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一直没有减轻,又因商品经济发展促成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写作的兴盛,宋代长期在北边御敌的杨家将的故事就被不断演绎,背景都是西北“大漠孤烟直”、燕赵“风潇潇兮易水寒”,而杨文广跃马南疆、桂粤征蛮,却被有着相同经历的福建一再附会来演绎南方传奇,背景焕然一新:青山绿水,岩峒深幽。
附:
《宋史·杨业传》之附载“杨文广传”(括号内陆名为笔者注)
杨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
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
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
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
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州(今山西代县)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