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冯用老少咸宜的大白话,把戊戌政变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真相,一文和你说清楚,今天这篇,能刷新你对历史的认知。
为了通俗易懂,老冯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注意:这件事有四条线:慈禧、光绪、康有为、袁世凯,四个人,四条线。
这四条线,各有各的事情发生,这里面有大量的误会和对形势的错判,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读者注意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段历史的真相,真的非常耐人寻味。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变法的诸多改革举措中,有一条是“开放言路”。
光绪的“开放言路”规定:凡院、部、司员,想向皇帝提建议、提异议的,都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尚书和侍郎)代为上奏,而且,堂官不得阻挠。
光绪皇帝一生没有留下照片,这个画像可能接近他的容貌
那么在9月1日,礼部有个思想进步的主事,名叫王照,他要向皇帝上一份奏折,建议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出国走一走,亲眼看一看西方国家的先进,有助于坚定改革的决心。
那么按照当时的规定,王照把这份奏折,递给礼部尚书,然后,让尚书代递给皇帝。
然而,礼部尚书不递。
当时礼部有两个尚书:
一个是旗人,叫怀塔布,正蓝旗。
一个是汉人,叫许应骙。顺便说一下,这个许应骙,就是后来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的爷爷。
礼部尚书许应骙(上)和他的孙女许广平(下)
许应骙和怀塔布对王照说:你让皇上和皇太后出国考察,这事风险太大,出了事,谁负责?
许应骙和怀塔布的言下之意是:1891年5月11日,沙俄皇太子尼古拉二世访问日本期间,被日本刺客当街用大刀砍伤。
1891年沙俄太子尼古拉二世访日期间被日本愤青砍伤
两位尚书的担忧,有没有道理?
硬要抬杠的话,理论上说,有道理,凡是出门,都有被陨石砸死的风险,杠精没毛病。
于是,两位尚书不给递。
于是呢,王照不服,他说,皇上变法不是说了吗?所有的部员,都可以向皇上递奏折,通过堂官来递交,堂官不得阻挠!
那么呢,王照层层上诉,这事闹到最后,光绪皇帝最终还是知道了。
光绪皇帝非常恼火,他认为:礼部的堂官,阻挠我变法,我身为皇帝,三令五申,不准任何人阻拦部员给我提建议,你们礼部两个尚书、四个侍郎,竟然敢赤裸裸违抗我这个皇帝?
皇帝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9月4日这天,他一怒之下,把礼部两个尚书、四个侍郎(合称“六堂官”),全部开除了。
是的,当年27岁血气方刚的光绪皇帝,脾气一上来,就把礼部六个堂官,全部撤职了。
光绪不但撤了礼部六堂官的职,而且还赏了王照三品顶戴,为何?因为光绪要鼓励下面的部员和司员:集思广益,多多为国家的改革出谋划策,提建议。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
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这六个堂官,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栽培起来的,你光绪虽然号称皇帝,可是国家真正的一把手,是太后,不是你光绪,你开除礼部六堂官,不提前问一下太后,那就得罪太后了。
礼部的这个旗人尚书怀塔布,他的老婆平时陪太后一起玩,关系可铁了,于是,怀塔布的老婆跑到太后跟前来投诉,说皇上这人,太荒唐,我老公怀塔布,为朝廷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能说开除就开除呢?
而且,怀塔布的老婆还对太后说:皇上现在,被身边的小人蛊惑,拿国家大事当儿戏,而且皇上重用的,多数是汉人,长期以往,我们旗人的江山,岌岌可危。
这话不要紧,直接说到了太后内心的最敏感处。
同时,怀塔布本人,也跑到天津,找荣禄投诉。
为什么找荣禄呢?因为荣禄当时手中兵权大,最有实力,而且又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所以,怀塔布找荣禄投诉。
慈禧的心腹荣禄
荣禄把怀塔布的投诉,也转告了太后。
于是,9月14日,光绪皇帝到颐和园向太后请安,太后开始拿这个事,来训斥光绪。
光绪申辩和解释了一番,不料,光绪的申辩,引来了太后斥责的升级,太后指着光绪的鼻子,大骂了他一顿,直把光绪当场骂哭。
描写慈禧责骂光绪的油画
光绪被太后骂了之后,一宿没睡好。
第二天,也就是9月15日,光绪皇帝写了一份密诏,交给军机处的一个章京,名叫杨锐。
对,就是后来被杀头的六君子之一的那个杨锐。
杨锐
光绪给杨锐写的这份密诏,原文是这样的: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輩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累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強,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特谕”
光绪的这份密诏,老冯我为你翻译成人话,你来读一读:
“最近我(光绪)看太后的意思,她还是不准把大清的旧制度全部改变,太后不肯把朝中的这帮又老又顽固又无用的老臣子开除掉,不肯重新任用一些勇于革新的、脑子开明的新臣子来参政,太后说,怕开除一帮老臣子之后,朝廷会失人心。
尽管我已经很多次下旨整顿朝纲,甚至开放言论,任何部委官员都可以向我提批评提建议,但是,太后的意思很坚定,可能我的努力,最终都无济于事。
例如说,9月4日我开除礼部六堂官的谕旨,太后认为处罚太重,所以我不得不暂时搁置,无法处理,这些就是我近来感到很为难的地方。
我当然知道,中国积弱已久,国家处于危亡之际,正是因为礼部六堂官这一类的冥顽不化的老臣误了国家。
如果你们要我痛下决心,下旨把旧制度全部改变,把这些守旧无用的老臣全部开除,那么我的权力有限,实在是做不到啊。如果我不顾一切、勉强去做,那么,得罪了太后,我的皇位可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变法救国呢?
今天,我问你,有没有办法可以既把阻挠我变法的这帮老臣子全部开除掉、起用思想进步、有能力的新臣子,使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強,但同时又不惹怒太后、不遭太后反对呢?
我请杨锐你啊,和林旭、谭嗣同、刘光第以及其他变法的同志,尽快好好商量一下,帮我想想办法,写成密折,秘密递给军机大臣,让军机大臣递给我,让我认真考虑好了,再办理,事情紧急,我在翘首以盼,希望你尽快答复!”
翻译到这份上,很清楚了吧,不需要进一步解释了。
总之,光绪又想尽快变法,又不敢得罪太后。
光绪为什么要叫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帮他想办法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光绪自己绞尽了脑汁,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把这份密诏交给杨锐之后的次日,也就是9月16日,光绪又去了颐和园,向太后请安。
这一天,皇帝和太后两人谈了什么,历史没有记载,但可以猜测的是:当天慈禧应该是对光绪表达了对康有为的不满,太后认为:康有为的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大失稳重,不能听他的。太后很可能教训了光绪。
凭什么这样猜测呢?因为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光绪下发了这么一份谕旨:
“谕:工部主事康有为,前命其督办官报局,此时闻尚未出京,实堪诧异。朕深念时艰,思得通达时务之人与商治法。康有为素日讲求,是以召见一次,令其督办官报,诚以报馆为开民智之本,职任不为不重。现筹有的款,著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
光绪的这份谕旨,老冯为你翻译成人话,是这样的:
“工部主事康有为,前段时间,我(光绪)命令他到上海去开办官办报纸,可是直到今天,听说他都还没有动身离京,我感到很奇怪。我鉴于时局艰难,一直在搜罗脑袋开明、与时俱进的人才,和他一起办理变法的事。康有为一直说,办报开启民智,很重要,所以我召见了他一次,命令他到上海去,开办官方报纸,办报一事,其实任务很重要。现在,经费他也领到了,我再次命令:康有为,速速去上海,不准再呆在北京拖延观望!”
光绪的谕旨其实就是一句话:康有为不要再留在北京!赶紧去上海!
康有为
光绪为什么要康有为赶紧从北京消失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康有为在北京的存在,已经构成了慈禧和光绪的主要矛盾源头之一,也构成了朝中很多老臣对光绪皇帝的大量投诉之源,换句话说,康有为在北京,已经威胁了光绪皇位的稳固,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光绪叫康有为走。
那么,康有为是如何理解这份谕旨的呢?
康有为在他的著作里,回忆他当时对光绪这份谕旨的理解:
“明诏敦促我出京,于是国人骇悚,知祸作矣。以向例非大事不明降谕旨,有要事由军机大臣面传谕旨而已。至逗留促行一事,非将帅统分逼挠,无明降谕旨之理,况吾为微官,报亦小事,何值得明发上谕?既严责诧异,便当革职,何得谓欲得通达时务之人与商治法,闻康有为素日讲求,反与奖语耶?又,上召见臣工,无烦自明,乃声明召见一次,亦从来未有之事,故国人皆晓然”
康有为的理解,老冯为你翻译成人话,是这样的:
“皇上下发公开谕旨,叫我(康有为)速速离开北京去上海,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感到很吃惊,大家都想到:皇帝一定是大祸临头了!为何这么说?因为啊,按照以前的惯例,皇帝轻易不发公开谕旨,一发公开谕旨,一定是很要紧的事,以前不是那么要紧的是,虽然也降旨,但不公开发表,而是叫军机大臣送到我面前,念给我听而已。催促我离京走人,这种小事,绝对没有道理公开下发谕旨,何况我康有为是个小官,办报纸也是小事,怎么犯得着皇上公开降旨呢?且谕旨中,既然责备我逗留在京,按理应该将我革职才对呀,怎么又在谕旨里称赞我是开明人士呢?而且,皇上召见臣子,见了多少回,根本不需要在谕旨里声明,皇上在这份谕旨里,特意声明只召见我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怪事,为何会这样?肯定是皇帝有难了!”
简单地说,康有为对这份谕旨的理解是:坏了。肯定是出事了!太后一定是要对皇上动手了,要么是软禁,要么是罢黜!所以,皇上在出事之际,抽空公开下旨,叫我赶紧离开北京,去上海租界躲避,以免太后对我不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此前在北京听到了一则很逼真的政治谣言,说太后和荣禄,要把光绪皇帝废掉,对于这个政治谣言,本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半信半疑,但是,现在结合光绪的这份谕旨,大家对这个事深信不疑了。
梁启超(上)谭嗣同(下)
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商议之后,一致认为:这份谕旨不正常,宫中一定是出事了,太后肯定要动手废掉皇上了。
同一天,也就是9月18日,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同志商议了一整天,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游说袁世凯,围颐和园,把慈禧逮起来。
事实上,早在9月16日,谭嗣同和湖南人毕永年,就有把太后逮起来的提议,只不过,当时还风平浪静,康有为认为,还没到最后关头,所以那时,还没有下这个决心。
有趣的是,就在当天,颐和园同样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日,有个老臣名叫杨崇伊的,他跑到慈禧太后那里投诉皇帝,他说,光绪皇帝有意聘请日本前总理伊藤博文做大清帝国的国策顾问,日本人,这是妥妥的境外反动势力,此事太离谱。
日本退休首相伊藤博文
杨崇伊投诉的事情,是否属实呢?确实属实。
而且,光绪考虑聘请的,还不仅是日本退休首相伊藤博文,而且还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等人。当时光绪受康有为这些维新党的影响,正在考虑组建一个外籍人才顾问机关,帮助光绪搞改革。
李提摩太
慈禧太后对伊藤博文这个日本人,并不陌生,3年前,就是这个人在马关的谈判桌前,割走了台湾,而且,还拿走了大清2亿3千万两银子,慈禧认为,这种人是妥妥的帝国主义,皇帝怎么能让他来当我大清的国策顾问?岂不是等同于将国家大事,亲手交给了外敌?
老臣杨崇伊走后,慈禧不安宁,当晚她做好了打算:次日回宫,对光绪喊停,重新听政,皇帝太胡闹,让他面壁思过一段时间。
然而,18日晚,也就是慈禧为了伊藤博文一事睡不好的这一晚,谭嗣同去了法华寺,游说袁世凯,出兵围困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谭嗣同带一群湖南壮士冲进去,杀了这个妖婆。
袁世凯不置可否,实际上就是婉言拒绝了。
袁世凯
值得注意的是:在18日当晚,慈禧在颐和园,对此事,一无所知。
康有为不是傻子,他派谭嗣同去游说袁世凯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游说失败,那么意味着袁世凯随时可能出卖康有为,所以,应当尽快离京逃走,不要留京坐以待毙。
19日,康有为收拾行李,然而,毕竟有些要紧事,要处理完才能走,所以,打算20号凌晨逃离。
同一日,也就是19日傍晚,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大骂光绪皇帝,说你现在鬼迷心窍到什么地步了?伊藤博文是什么人?这种境外反动势力,你竟然打算引狼入室?!
除了伊藤博文这事以外,慈禧还骂了光绪很多,包括前段时间变法措施太激进,开除六堂官太孟浪,重用康有为太轻浮……等等,各种骂。
光绪从小就怕慈禧,这回被慈禧骂得狗血淋头,急得直掉泪。
当天,光绪就被慈禧驱离紫禁城,迁往瀛台暂住。
读到这里要注意:此时的太后,还不知道18号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动武的事。
9月20日凌晨,天还没亮,康有为仓促逃亡。
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戒严,重新垂帘听政,废除维新变法,下令逮捕康有为,当天清兵搜查“南海会馆”,发现康有为已经逃走,于是,逮捕了他的弟弟康广仁。
换句话说,康有为如果晚逃一天,就会被捕,可见他时间掐的挺准。
读到这里要注意:太后在21日下令逮捕康有为,理由是康有为“蛊惑”皇帝变法“胡作非为”,而不是因为康有为派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围园杀后”。也正因为如此,这天的逮捕令,并没有包含谭嗣同。
也就是说,在21日这天,太后虽然下令戒严、搜捕康有为,但是,太后仍然不知道18日谭嗣同游说袁世凯一事。
然而,在21日这一天,袁世凯紧张了。
当天(21日)晚上,袁世凯不在北京,而是在天津。
这天晚上,老臣杨崇伊从北京去天津公干,见了袁世凯,他告诉袁世凯:太后把皇上软禁了,且,戒严了,太后重新听政,并且,下令抓人了。
袁世凯听了杨崇伊这么一说,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18号谭嗣同游说他出兵围困颐和园、捕杀太后这事,他为了不惹事,一直没有主动向朝廷坦白,这回糟了,北京出事了,太后要抓人了,万一康党把我袁世凯牵连进去,那可怎么办!
于是,袁世凯找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荣禄,把9月18日谭嗣同劝说他出兵围困颐和园这事,对荣禄坦白了,顺带表忠心。
注意:这几天,袁世凯、荣禄,都不在北京,都在天津。
然后,顺理成章,荣禄把这事,也告诉了太后,这就是为什么,太后在25日这一天,突然派兵,抓捕了谭嗣同。
不过,在清代档案里,袁世凯到底是哪天向荣禄告的密?是21日,还是22日?不清楚。
同样,荣禄是哪天向太后汇报这事的?是22日、23日,还是24日?也不清楚。
历史就是这样,有很多事情,发生了之后,没有及时留下文字记录,无法百分百还原,我们现在能够还原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接下来的几天,杨锐、杨深秀、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先后被捕,然后在9月28日,北京的菜市口,就有了六君子被杀头的一幕。
今天化繁为简,把戊戌政变的整个事件的梗概,为你说清楚了,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启发?喜欢的话,给老冯点赞,转发。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袁世凯《戊戌日记》
毕永年《诡谋直纪》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中华书局《戊戌变法档案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