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全文共6806字,配图12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3年5月26日首发。基于两次遭到鱼雷艇袭击的报告(其中一次甚至是子虚乌有的误判),美国方面就作出了出兵越南的致命决定,这便是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围绕该事件发生的一些故事。1964年8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中午过后,一场准备电视发表的总统讲话正在酝酿之中,而在远隔太平洋的另一端的北部湾海域(注:越南方面称其为“东京湾”,因越南首都河内古称东京,遂一并将河内东边的海湾称为东京湾,中华民国政府也称其为东京湾),则发生了形势非常严峻的事件:从华盛顿时间8月4日上午开始,五角大楼和白宫方面一直在关注当地爆发的一场海战的情况报告,据称,在这场海战中,在北部湾毗邻北越海岸一侧,北越快艇袭击了美国海军的两艘驱逐舰“马多克斯”号(dd-731)和“特纳·乔伊”号(dd-951)。
图1.正在航行的“马多克斯”号驱逐舰,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该舰属于“艾伦·萨姆纳”级,满载排水量2800吨,长114.85米,宽12.34米,吃水3.81米,主炮为三座mk 38型双联装5英寸高平两用炮。“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于1972年出售给中国台湾,改名“鄱阳”号
早在两天之前,“马多克斯”号在北部湾海域就遭受过一次袭击。针对这起事件,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虽然发出了严厉警告,但最终却不了了之。此时,当第二起针对美国军舰的袭击事件发生时,约翰逊总统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当天午夜发表的总统电视讲话中,约翰逊称第二次袭击是“公海上的公然侵犯”,并表示美军的空袭正在筹备中,以此作为报复。随后,8月5日上午,从航空母舰“提康德罗加”号(cva-14)和“星座”号(cva-64)起飞的64架次的舰载机分成若干波次,空袭了北越快艇停泊的海军基地及其辅助设施。
图2.越南战争期间的“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可见大改装后的甲板和上面停放的喷气式舰载机,照片摄于1966年年初,地点是越南外海。旁边并行的是“阿什塔比拉”号油轮(ao-51)
图3.越南战争期间的“星座”号航空母舰
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北部湾决议”,授权约翰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击退北越的攻击,并阻止其发动进一步的挑衅。短短几天之后,美军的空中力量便大举出现在东南亚上空,美越冲突不断升级;到第二年春天,美国更是出动地面部队,全面卷入了越南战争。关于美国公众心目中的8月4日夜发生的那场海战,《时代》杂志有过如下绘声绘色的描写:“入侵者穿过黑暗,从西部和南部大胆地飞奔而来。他们的船至少有六艘,是俄国人设计的’汕头’级炮艇(注:即我国援越的55甲型炮艇,北约代号“汕头”级),上面装备有37毫米和28毫米炮,还有p-4型鱼雷快艇。晚上9点52分,他们用自动武器向我们的驱逐舰开火,这次开火距离为2000码。夜色中,空投的照明弹和快艇上的探照灯发出噩梦般的光线,令人毛骨悚然。在三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这些小艇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攻击,敌人发射的十枚鱼雷在海面上发出咝咝声。”以上这段描写可谓是“细节满满”,然而,除了空投的照明弹,这篇报道在每个细节上都是错误的——没有炮艇,没有鱼雷快艇,当然也没有海面上的鱼雷,更没有所谓“三个半小时的战斗”。实际上,8月4日晚上针对美军驱逐舰的这场袭击完全是子虚乌有。直到多年以后,当晚北部湾海面上发生的准确情况才被逐渐披露出来。
图4.我国研制的55甲型炮艇
图5.苏制123型鱼雷艇(又细分为123比斯型和123k型,北约统称为p-4型鱼雷艇)。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军的158号p-4型鱼雷艇(属123比斯型)曾在1954年11月14日的渔山列岛海战中击沉国民党海军的“太平”号护航驱逐舰,该艇后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针对美国军舰的第一次袭击让我们先把视线拉回1964年的美国大选,这一年,之前因肯尼迪遇刺而以副总统身份宣誓就任美国第36任总统的林登·约翰逊面对的是一位强劲的对手:在当年7月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鹰派人物巴里·戈德华特(barry m. goldwater)。面对这样一位竞争者的挑战,约翰逊必须在越南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为此,约翰逊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要求国会通过一项由他的助手起草的决议,以表达他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坚定支持态度。
图6.身着海军军服的林登·约翰逊。约翰逊在二战期间曾报名参加海军并服役,1942年回国后曾出任众议院海军委员会特别调查小组主席
在此之前,美国武装部队在越南已经战斗了三年。虽然其空中突击队等特战力量曾执行过一些秘密战斗任务,但总的来看,美军主要还是以顾问和提供支援的身份介入越南的战事之中。除了空中突击队,深藏在阴影中、甚至保密程度比空中突击队更高的是一支名曰“研究和观察小组”的队伍。虽然名字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用于掩盖真实目的的幌子:该机构是在“34-a行动计划”的框架下秘密活动的,并由约翰逊在1964年1月批准。其中,有一个“研究和观察小组”的任务是以岘港为基地,派出由南越士兵驾驶操纵的快速巡逻艇,在北越海岸线附近开展“打了就跑”式的突袭活动。与所有在“34-a行动计划”框架下的秘密活动一样,这些突袭活动必须事先得到美国国防部长、国务卿或总统的授权。
图7.一张非常模糊的照片,据称是北越的巡逻艇,由美国海军拍摄
1964年7月31日上午,在执行完一次突袭行动后,“研究和观察小组”的快速巡逻艇在返航途中,从“马多克斯”号驱逐舰的目视监视范围内经过了。当时,“马多克斯”号驱逐舰刚进入北部湾海域,准备开展搜集无线电信号情报的海上巡逻。根据时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头头夏普(u. s. g. sharp)海军上将的说法,此类代号为“德索托”(desoto)的海上巡逻任务旨在“更新我们的总体情报状况,以备我们对北越采取行动”。执行“德索托”任务的军舰甲板上会加装信号截获装置,由海军安全部门的人员操作。“德索托”海上巡逻任务是在美国海军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与“34-a行动计划”下的沿海突袭行动互不相属。当时“马多克斯”号的舰长是赫伯特·奥吉尔(herbert l. ogier)中校,但“德索托”海上巡逻任务的指挥官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第192驱逐舰分队指挥官约翰·赫里克(john j. herrick)上校。8月2日下午,“马多克斯”号截获了北越方面让p-4鱼雷艇攻击该舰的命令,于是“马多克斯”号立刻调头朝公海驶去。然而,就在距离海岸线约15海里处,北越的鱼雷艇追了上来。
图8.执行“德索托”任务的指挥官约翰·赫里克上校(左)和舰长赫伯特·奥吉尔中校在“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上,照片摄于1964年8月
很快,追击者就变成了被追击者:“马多克斯”号用其5英寸主炮开火,并呼叫行驶在南中国海上的“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支援。遭到美军的海空联合反击后,北越的鱼雷艇便撤退了,并在撤退过程中漫无目的地发射了几枚鱼雷。这场战斗前后持续了37分钟,北越方面认为他们击落了一架美机,还击中了另一架飞机。事实上,美军只有一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轻微受损,但安全返回了母舰并降落。“马多克斯”号舰体上只留下了一处弹孔,没有人员伤亡。美国方面则认为他们击沉了来袭的全部三艘北越鱼雷艇,实际上他们只击伤了其中一艘。
图9.1964年8月2日,“马多克斯”号副舰长邓普斯特·杰克逊(dempster m. jackson)中校单膝跪在该舰的那处弹孔旁边——北越鱼雷艇射来的一发大口径机枪子弹命中了舰上mk 56型火控指挥仪的基座,子弹卡在了洞里
接到美舰与北越鱼雷艇交火的消息后,约翰逊决定暂不采取军事手段应对。对此,他表示:“我们的结论是,某位过于急切的北越快艇艇长可能犯了错误,或者是某个岸上的站点计算错误。”不过,他还是发出了严厉的警告,称北越方面如果再次发动袭击将招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北越方面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战斗结束后,“马多克斯”号恢复了巡逻,随后“特纳·乔伊”号也加入了巡逻。这两艘驱逐舰接到指示,要至少行驶在离岸11海里处,比北越方面声称的领海边界少1海里。事实上,当时美国方面并不承认所谓的“12海里”领海边界。约翰逊还给这两艘驱逐舰下达了具体命令,要求击沉任何前来攻击它们的船只。
图10.“特纳·乔伊”号驱逐舰,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该舰属“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长127米,宽14米,吃水6.7米,标准排水量2800吨,满载排水量4050吨,主炮为三座mk 42型5英寸/54倍径单管火炮。“特纳·乔伊”号1982年退役,1991年改为博物馆舰,停泊在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
8月3日至4日夜,来自岘港的“研究和观察小组”的快速巡逻艇发动了另一次突袭行动。刚巧,“马多克斯”号在这一天驶入北部湾海域,“特纳·乔伊”号则位于“马多克斯”号后方1000码处。这两艘军舰分工执行雷达监视任务,“马多克斯”号的雷达被设定为远距离探测模式,而“特纳·乔伊”号的雷达则被调整为短距离探测模式,包括跟踪水面目标。“臭鼬”和“妖怪”8月4日傍晚大约6点15分时,设在南越顺化市富牌机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无线电情报机构通知“马多克斯”号,称北越方面可能在当天晚上对美军驱逐舰采取行动。接到警报后,赫里克上校迅速将这一消息转发给上级部门,并立即在华盛顿引起了注意——此时美国东部时间还是早晨,比北部湾时间要早11个小时。由于预计可能会遭到北越鱼雷艇的再次攻击,因此华盛顿上上下下的神经都很紧张。直到事后人们才弄明白,原来,这一警告是设在富牌机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机构对截获的情报片段的片面理解,北越方面实际的通信内容主要涉及快艇的拖曳和加油问题。美方截获的情报中,有一行只是指示了未指明的“军事行动”,但并未提及美国军舰。北部湾时间晚上7点46分,“马多克斯”号的雷达在东面方向约40海里处发现了首批三只“臭鼬”(skunks),这是美军对可能发生水面接触的潜在敌方船只的代号。不过,这三个目标的来袭方向与预期中北越快艇的接近方向相反。此外,“马多克斯”号还发现了几只“妖怪”(bogies),即空中突发事件的代号。随后,源源不断的报告开始从北部湾发往华盛顿。
图11.1964年8月2日夜遭美军“星座”号航空母舰舰载机反击的三艘北越p-4型鱼雷艇当中的一艘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马多克斯”号至少跟踪了八只“臭鼬”,“特纳·乔伊”号则在较短的距离上又报告了四只。晚上9点37分,“马多克斯”号的声呐探测到了一个噪音的尖峰,并认为这是一枚来袭的鱼雷。随后,当“马多克斯”号的声呐员报告说总共有26枚鱼雷来袭时,这两艘军舰进行了规避机动,不过“特纳·乔伊”号的声呐没有探测到任何鱼雷来袭的迹象。晚上9点39分,两艘美军驱逐舰开火,最终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还打了照明弹、投掷了深水炸弹。8月4日这天的夜幕格外黑暗,海上能见度也因为断断续续的小雨而严重受限。不过,在后续的盘问中,两艘驱逐舰甲板和舰桥上的人员都说他们看到了鱼雷航迹、探照灯灯光、烟雾和攻击快艇的轮廓。然而,在事发区域上空飞行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则完全是另外一番说辞:海面上除了“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伊”号,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船只,他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的浪花是由美军自己的驱逐舰掀起来的。不过,美军的舰载机还是朝驱逐舰报告的与目标发生雷达接触的大致海域发射了火箭弹,并进行了扫射。当时领队的战斗机飞行员詹姆斯·斯托克代尔(james b. stockdale)中校回忆说,“马多克斯”号上的对空引导员一直在“快速、逐一地描述正在进行的海战,而我的视野中根本找不到这些描述”。后来,斯托克代尔中校在一次行动中被击落并被北越方面俘虏,幸运的是他后来获释,并因此次经历而获颁荣誉勋章。
图12.北部湾事件的亲历者之一、战斗机飞行员詹姆斯·斯托克代尔,最终官拜海军中将
多年后的1984年,斯托克代尔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并在书中回忆了在北部湾的那个夜晚。他写道:“我处在最好的位置上,从那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敌船——如果有的话。我不必像驱逐舰那样透过海面上的雾气和浪花去观察,但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驱逐舰的一举一动……没有敌船,没有敌船犁开的波浪,没有敌船被打中后的跳弹,没有敌船的炮火,也没有鱼雷的航迹——只有黑黢黢的海面和美舰的炮火。”美军的两艘驱逐舰在晚上11点44分停止射击,两舰上均无人员伤亡或受损。此时,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刚过中午,即华盛顿东部时间下午12点44分。-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