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历史,千年传奇。在中医的长河中,针灸是一面经久不衰的旗帜。尤其在北宋年间,伴随着名医王惟一研制的针灸铜人面世,更是将针灸诊疗技术发扬光大,让中医针灸技术深入人心,魅力无穷。
王惟一,又名王惟德,出生于公元987年,卒于1067年。在宋仁宗年间,担任尚药御一职,是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针灸学很有研究,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
纵览王惟一一生,对针灸医学做出了三大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考定了《明堂针灸图》,并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奉旨铸造两座针灸铜人模型,第三是将《图经》刻于石上。任何一项成就,都足矣名垂青史,彪炳史册。
医学宝典,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于1026年著成,全书分为三卷,把354个穴位,按12经脉联系起来,并详细标注了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铸造的铜人做了详细注解。此书内容丰富多彩,图样详实完整,根据图集,可以查到与人体相对仗的穴位,清晰明了的所要治理的症状。
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上卷,论述了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包络、任脉、督脉的经络循行、主治方法及经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中、下卷依次按照头、颈、躯干、四肢的上下顺序,详细叙述了每一处经穴以及诊治要领和注意事项。
困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当时,北宋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得益于王安石变法中改良思想的影响,当时的医学教育也取得飞速的进步。伴随着雕版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问世,医学工作者在编纂、整理、出版了诸多医学典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极大便利了医学工作者的学习记忆和临床参考。
医道酬勤,针灸铜人。观摩王惟一设计的针灸铜人,胸有成竹,巧妙布局令人折服。针灸铜人里面是铜铸脏腑,躯壳表面,刻有354个穴孔,内装水银,黄蜡密封,防止水银流泻。老师在考核学生的时候,学生手持银针,找准相应的穴位,水银就会泻出,否者,银针无法刺入。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一直备受针灸学家推崇。
纂集旧闻,订正讹廖。纵览王惟一的学术观念,《图经》、石碑、铜人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却功德无量。尤其是针灸铜人模型,对经穴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开创了针灸学的腧穴考试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
杏林春暖尽奇葩,大医精诚惠万家。
誉满人间扬四海,传承国粹耀天涯。
(文/图 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