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原文及翻译 序 作者:杨衒之 | 推推书 -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译文】

三皇五帝的学说,诸子百家的言论,全都符合人间的道理,且兼具自然的意义。至于佛教一乘二谛的源流、三明六通的主旨,西方经典中详细完备而东土没有相关记录。自从东汉明帝梦见高大的金人头顶日轮、容貌如皎洁的满月流光溢彩,从而遣人向西方取经,在开阳城门、寿陵永夜台上装饰描摹佛白眉绀发的形象,自那以来求法传法的人往来不息,佛教的风尚于是开始流传广布。到西晋灭亡永嘉南渡时,洛阳还只有寺院四十二所。等到北魏建立,定都于嵩山洛水附近的洛阳,自此对佛教的崇信更加繁炽,佛法教化更加兴盛。上至公侯贵人,下至庶民豪族,抛却荣华、施舍财物就像脱掉鞋子、丢弃旧物一样蔚然成风,于是洛阳城内寺庙鳞次栉比,宝塔重叠罗布,竞相描绘刻画神佛在天上世界的姿态、山中讲法的影像。巍峨的佛塔与皇宫的灵台一样高耸,宽广的殿堂和阿房宫一样壮丽。就像是木头包裹丝绸锦绣,泥土上盖着美衣华服一样啊!等到永熙年间国家遭变,皇都前往邺城,各寺庙的僧尼众人也都逐渐迁走。到了武定五年这一年恰好是丁卯年,我因为从军重新路过洛阳看到城墙崩塌毁坏,宫殿倾倒坍塌,寺观化为灰烬,庙塔变为丘墟,土墙被艾蒿所遮挡,小巷中长满荆棘。野兽在荒凉的石阶上搭穴,野鸟在院子里的树上筑巢。放牛牧童,在当年宽广的石板大道上徘徊;农夫野老,在宫殿两侧门阙下种庄稼。家国破亡的麦秀之感,就像当年路过殷墟一样;世事变迁的黍离之悲,让人与当年周朝人产生共鸣。京城内外曾有寺庙一千多所,然而如今空旷辽阔,很少听到钟声了。恐怕后世不能流传,于是编写了这部记录。然而寺庙数量太多,不可能写全,如今所写的,都是规模较大的伽蓝。那些中等或小规模的选取其中一些有祥瑞事件的挑出来讲讲。从城内的寺庙讲起,然后是城外,按照城门名称分类,根据远近划分为五篇。我的缺乏著书论事的才华,写出的东西也有很多遗漏,烦请后来方家为我补缺斧正。

大和十七年,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下诏命令重臣司空穆亮监督建造宫殿。洛阳城门,基本还依据先前三国魏和西晋的旧名。

东面有三个门:靠北的第一个叫“建春门”。是汉代时的“上东门”,就是阮籍曾经在诗中写到的“步出上东门”。三国魏、晋代都叫做“建春门”,高祖因此没有改名。接着一个是是“东阳门”,汉代叫“中东门”,魏晋时叫“东阳门”,高祖袭用旧名。再南叫“青阳门”,汉代叫“望京门”,魏晋叫“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侧有四个门,东头第一个叫“开阳门”。早先,东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刚刚建好这个门尚未命名时,忽然夜里有一根木柱出现在城楼上。后来琅琊郡开阳县官员上奏说县城南门一根木柱无故飞走,派使者来查看正是洛阳城头的那根,于是就以“开阳”命名。从曹魏到西晋一直都没有更改,高祖也继续。靠西一个叫“平昌门”,汉代本来叫“平门”,魏晋叫“平昌门”;再西边一个叫“宣阳门”,是汉代的“津门”,魏晋时改名“津阳门”。高祖据此改名。

西侧有四个门。最南第一个叫“西明门”,本是汉代广阳门,魏晋时代沿用没有改名,高祖改为“西明门”;略北一个是“阊阖门”,汉代为“上西门”,城楼上有铜制北斗七星,象征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魏晋时改称“阊阖门”,本朝沿用;再北一个是“承明门”,承明这个名字是高祖所定,正对着金墉城前的东西大路。刚开始迁都时,宫殿还没完工,高祖就暂住在金墉城,城西有一座王南寺,高祖多次驾临庙里与和尚讨论佛法,因此打开这座城门,而尚未命名,人们都称之为新门。当时王公官员经常在新门迎接天子御驾,高祖对御史中尉李彪说:“曹植有诗写道:‘在承明庐拜见皇上’那这个门就该叫承明。”于是就这样命名了。

北边有两个门,西头的叫“大夏门”,是汉代的“夏门”,魏晋称“大夏门”。曾经造有三层城楼,离地二十丈高。洛阳城门的城楼大多是二层的,离地百尺左右,唯独大夏门城楼门柱直上云霄。东头的叫“广莫门”。汉代是“毂门”,魏晋改名,高祖沿用旧名。

每座城门延伸出三条大路,这就是所谓的九轨。

【原文】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迩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於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琅琊郡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宣阳门“。汉曰“小苑门”。魏晋曰“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津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次北曰“西阳门”。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次北曰“阊阖门”。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与沙门论议,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驾於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遂名之。

北面有二门。西头曰“大夏门”。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高祖因而不改。宣武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东头曰“广莫门”。汉曰“穀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自广莫门以西,至於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

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e路狂飙e路狂飙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