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从来不提年薪百万? -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疫情这几年,大家明显踏实了很多,以「年薪百万」为标题的文章少了不少,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变成了更重要的需求。但不免还是有人时不时拿「年薪百万」作为噱头来吸引眼球。

但我为什么从来不把「年薪百万」挂在口头,作为吸引读者的噱头?

有如下原因,大家看完之后就明白了。

对于不同城市以及不同家庭,年薪百万的意义不一样。

之前和一个上海的朋友聊天,她提到自己有个朋友同在上海,虽然年薪百万,但是抚养两个孩子,同时供房贷、养车子,压力很大。

对于这个案例,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让我们先简单计算一下:如果税前年收入是100万,扣除税、五险一金之后,到手至少打7折,也就是税后年薪70万,每月到手是5.8万。

一线城市养两个娃至少得三居室吧,房租最少是1.5万。如果希望给孩子有一定质量的生活,每月每个孩子身上至少得花5000元,两个孩子加起来每月至少要1万元开支,这还不算请阿姨的钱(一般是7000 )。

日常生活、吃饭、养车加起来每月再消耗1万元不算多。如果在租房的时候还有房贷(买期房的人很熟悉这种感觉),按照现在房价,每月还2万元房贷不算多。这样林林总总加起来,每月基本开支就已经超过5万,这还不算旅游、购买电子设备等非必要、非日常的开支。

所以,百万年薪在一线城市养两个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很多不在一线城市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省着点花?!」但只要你身处其中,就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其实也没有过什么「奢侈」生活,他所选择的只不过是他这个阶层的平均水平而已。

当然,如果能在二线甚至是三线城市,税前收入达到百万,那绝对是不同的状况;如果在一线城市父母是当地土著,住房无忧,这个收入也是相当了得;或者自己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愁,那么百万年薪也是潇洒异常。

2012、2013年那会儿,正好是我在34-35岁之间最焦虑的时候,其实当时收入相比社会平均值来说已经很高了。工资 奖金 股票(折算到每年的话),差不多有税前80万。但是经济压力非常大,具体原因如下:

因为我在北京算北漂,而且自己几乎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我们双方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光是支撑我们上大学就已经消耗了所有积蓄,所以当我们想买房时都无法提供帮助。

因为我不想过早兑现股票,所以每月到手工资也就是2-3万,除去租房、养车、日常生活、旅游、每年回家等等,一年到底就所剩无几。

所以以当时的经济状况,我是没有动力要孩子的,因为很难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也是没有条件买房的,虽然有月供的能力,但是没有攒下首付。

基于以上的案例,我认为脱离具体的情况,单纯的谈论「百万年薪」毫无意义,这是我很少提「百万年薪」的最重要的出发点。

除此之外,我在推广自己的想法时,很少提「百万年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认为从统计上看,人群中最终能达到「百万年薪」的人占比会比较小,即使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年收入中位值也不过四、五万美元每年,也远达不到「百万年薪」的水准。所以,为什么要向更多人的谈论「水中月」呢?

但我非常相信一点,只要大家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都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有机会提升个人的认知。落到个人收入上,几年下来有50%甚至几倍的提升并非难事。所以,我更在意的是相对值,而非绝对值。因为相对值意味着改善,意味着提升,是每个人通过正确的方法努力,就能实现的。

而且一旦实现,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非常明确具体的意义:你会更加自信,家人也会因此而受益。

这种正向反馈持续下去,生活会越来越好 —— 这就是我在过去几年所谈论话题的实质: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天都有其意义,那么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可以改善。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