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是一辈子的事情,而这件事只有一个owner,就是你自己。千万不要期待其他人,包含你的家人、你的老板或者你所在的公司,去帮你思考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
个人和公司之间,最好的关系其实是每个人能清楚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且能基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去选择和一家公司的相处时间和方式。但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并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
其实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时,很多时候都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逻辑和理论框架。
比如之前有段时间比较火的概念「第二曲线」。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大学的课堂深入细致地分享了他关于「第二曲线」的思考。
在他的书籍《第二曲线创新》中,他提到:
西方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管理哲学之父」的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断:「任何一条增长的s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极限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此时,时间、资源和动力都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
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我们将前一条s曲线称为「第一曲线」,而将新的s曲线称为「第二曲线」。
为了理解第二曲线,我顺势看了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汉迪在书中恰好提到第二曲线对于个人的意义:
回顾我的经历,我自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每次我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到达巅峰之前离开,然后开始新的曲线。
从财务状况上看,刚开始是下降的,因为我要投资新的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新曲线开始起飞,趋向巅峰。而且我认为对我自己而言,一条更宏大的曲线还未到来。
许多人在他们的人生中也有类似的经历,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不知不觉地沿着s型曲线的轨迹攀登,但第二曲线的思维远远超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范畴。
而根据我的观察,每个人都需要规划职业生涯,也需要在规划职业生涯时思考第二曲线。
原因如下,据我观察,我的读者所在的公司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传统公司:长期稳定,但是增长乏力,缺少吸引力;
第二、小型创业企业:增长迅速、很有吸引力,但是企业内外部竞争都很激烈,存活期可能很短;
第三、大型科技公司:成功而且还保持着比较快速的增长(相比于传统公司),比如互联网巨头。但是这些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会刻意持续招聘大量的年轻人、包含很多应届生,也会保持高淘汰率。
无论你在上述哪种类型的公司,个人终身福祉和企业成功之间都存在着错配,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职业的第二曲线」。特别建议大家在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第二曲线,因为你不知道第一曲线的顶点何时到来。
而在第一曲线尚有动能时,你可以有资源、精力和时间来承受探索第二曲线时的投入。
我在2008年离开motorola时,其实motorola公司还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尤其是手机领域,除了排名第一的nokia,还没有其他大的威胁。iphone和android虽然在2007年问世,但是距离它们真正颠覆世界尚有时日。
但是我在看到iphone的几则电视广告之后就充分意识到一件事:要变天了,我开始以为是这种流畅的界面是电脑做出来的特效,结果有人告诉我,这就是iphone的实拍画面。站在2007-2008年,这种效果着实令人吃惊。于是我的选择很简单:要么选择apple的阵营,要么选择android的阵营,总之一定要离开motorola。
因为apple在国内没有合适的研发岗位,所以最后我去了中国第一家android系统级开发公司,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站在今天的角度,这是一个典型的从第一曲线跳上第二曲线的案例,因为大家一般从一家手机公司跳槽时,都会进入另一家手机公司 —— 虽然我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离开百度时,我并没有加入另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加入大家还看不清楚的造车新势力。回首这次决策,我很感谢自己在2018年选择走出互联网公司,这两年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工业,认识物理世界。以前脑海中的数字化世界太狭隘,太幼稚了。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而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进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此外,在我2014年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和尝试坚持写作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第二曲线的转型。因为投资也好,写作也罢,其模式都与我的日常工作没有任何交集。
但如今,这两项投入带来的收益,都远远超出我当初的设想,甚至已经让我充分体会到当初选择「探索精神自由和财务自由」是多么正确的道路。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选择,我真心感谢自己默默地在坚持对第二曲线的探索,虽然我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第二曲线」。而且我建议大家把对第二曲线的探索当成一种日常的实践,而不是应激反应或者应对危机的措施。
原因有两点,首先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第一曲线(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的顶点何时到来;其次,在探索第二曲线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投入,而这个时候收益不会太多。
如果没有第一曲线的收益支撑,我们是无法心平气和的探索第二曲线的。所以,我很赞同汉斯的论断:
「我会建议在很多传统的做事方法中,加入第二曲线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