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听起来很对,但其实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价值。在听(或读)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容易频频点头,但是放下书本,却很难将其用于生活。
一只小喵@辉哥奇谭知识星球,提问:
《心流》这本书有一个概念说,幸福在于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刚好适合自己是最好的。
我发现很多人都说过类似观点。包括认为幸福是既要享受当下(舒适区)、又要为未来考虑(挑战区)。我们学院教授给毕业生的建议也是,不要做太难、也不要做太容易的工作。
但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的问题是,他们总是在做远超出他们能力的、或者说过难的目标。但他们身在其中是感受不到的这点的,只是觉得正反馈很少。
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处境大概率不会越来越顺,反而会越来越困难:因为事情很难,所以感到挫败;然后感觉事情更难,然后更挫败。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知辉哥赞同这个理论吗?我们要怎么找到“既难、又没那么难”的目标呢?
其实很难在事前定义什么是「既难,又没有那么难」的目标。没有人是圣人,没有人是先知,我们只有在经历之后,才知道哪些目标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有挑战、但又没有难到让自己过早地放弃。
我们甚至也没有能力去判断,我们之外的另一个人是否正在追逐一个「过难」的目标,因为难与不难,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对我们很难的事情,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很容易,比如连续颠球,甚至是颠卫生卷纸;对很多人来说是极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梅西而言却如吃饭一样简单。
我们很难说一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追逐了「过难」的目标。因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复杂的、多样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理由来进行完整、科学的解释。当事人说不清楚,更不用说置身事外的其他人。
在我看来,这个论断「既难,又没有那么难的目标」没有太多的价值,既不能用于在事后追溯一个人成败的原因,又无法在事前用于指导我们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选择。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论断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是持续地审视自我、探索自我,去尝试更多地了解自己。在顺应自己本性与天赋的方向上,做那些能激发我们斗志和兴趣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充满热情,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这些事情可能未必称得上是「目标」,但只要能在合适的方向引领我们的人生,就值得去追求。
更进一步,那些一开始看似艰难、甚至是胆大包天的目标,如果能有明确的初心,知道自己为何选择这个目标,并且有简单明确的判断逻辑,合理的实现路径,辅以实实在在的耐心,反倒有可能做到。
典型的例子包含elon musk制定的移民火星计划,以及日本设定2050年夺取世界杯冠军的愿景。这些都属于乍一听痴心妄想的目标,但都有非常合理的逻辑和实现路径,而且当事人也正通过一步一步的脚印,逐渐接近目标。以上都是极佳的关于目标的案例,而追逐这样目标的人,正在创造自己绚烂的人生。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视角从「目标的难度」挪开,转而思考它对于自己生活的具体影响,用更实用的角度来灵活看待目标。或者,你也可以尝试设置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只要合乎逻辑,就是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