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双非”一般是指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即非双一流,又称“非双”。绝大部分大学生就读的学校是双非,为普通本科。一路走来,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社会和一些高校对双非出身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歧视”。
有名企业难看双非大学生:双非高校的大学生缺失更多客观的条件。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节目。安徽卫视《学霸是怎样炼成的》节目中,小米人事经理直言:我们会区别对待985大学生和非985大学生,我们只会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可以说非985大学生的简历直接扔掉。
她犀利的话语让观众赤裸裸地看到招聘会的潜规则:985大学生的简历会见到光明会得到赏识,而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只能被淹没,因为没有冠上985的头衔而不见天日、石沉大海。
节目嘉宾小何堪称“简历帝”,他听完小米的话,不满意问道:“非985的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985的大学生也没有社会经验,为什么只用他们而不用我们呢?”
听完他的话,小米更是犀利地点评道:如果我问你们英语水平,你们会说过了四六级,而他们会说,他们的托福雅思考了多少分。
如果问你们计算机水平,你们会说过了国二,也就是刚刚学编程的水平,但是985的同学呢?他们已经非常精通计算机语言了,公司让他们做一个app,他们组织三四个人就可以做得出来。
不仅如此,小米下面的话更加戳中双非的痛点:比起社会经历,双非的大学生有的只是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而985同学能参加的是国际性行业的交流,甚至寻找一些天使投资基金,已经开始在他们的行业创业。
或许,企业一开始就给双非判了“死刑”,并不只是因为985名校的头衔。
而是双非大学生跟985211名校大学生比起来,缺乏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缺乏更多的优秀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等客观条件。所以,双非大学生更难被知名企业看中,选择的机会少之又少。
二本考研985:地狱级的难度,考研潜在学历“歧视”。
我有一个学姐考研某所985高校,初试过了国家线,复试却输得一塌糊涂。
问起原因,她不禁感慨道:“面试的时候,导师问我参加过什么科研项目,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我竟一时语塞,完全不知所答。后面的问题也如出一辙,我只能支支吾吾语无伦次,想撒谎又不能撒谎。”
看来,这位学姐的复试的确是输得一塌糊涂。正照应了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如果说985大学学生考研难度像横渡长江,那么双非大学生考研难度就是横跨整个太平洋。二本学生挣扎迷茫,付出了超百分百的努力,却依然看不到上岸的希望。
随便选一所普通高校看看考研结果,你就会知道一般学生考上名校有多难。名校研究生的名额基本都是给予“自己人”。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究生录取为例,本校学生占了三成。其他学生占比为:中国民航大学占据3%,其余全是211,985高校。
再者,近年来985,211高校平均招收保研生的比例,最少都在40%,而这40%的学生,大部分也是名校出身。
了解到浙江大学的情况,2017年、2018年招收的保研生占比已经接近一半,2019年由于缩招,把保研生占比调整到54%。
看来名校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一届届传下来的习惯,给“自家的孩子”留了大部分的名额,并没有给“外家的孩子”留下多少余地。
换句话说,普通院校的学生,还没有考试就输了一半的名额,另一半名额就是远在天边的月亮,可远观而难以触及。
普通院校学生:考研需要极大的勇气
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之后,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人,达到341万人。考研人数不断激增,普通本科学生考研依然一条孤独的路,比努力更需要的,是考研的勇气。
选择考研,这就意味着要继续花父母的钱。不少数据证明,普通大学的学生家庭背景更是一般。
而这些考研生成功的速度并不能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大多数父母已无力承担孩子的考研读研的费用。“我已经23岁了,没能向父母寄过一分钱,反而还在向父母伸手要钱”出自一个普通院校考研生的话语。
父母无形中施加的压力,父母没有明说,但谁家孩子拿了多少工资,谁家孩子事业爱情双丰收,却是他们在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普通院校的考研学子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多一份压力,同时在考研的路上也需要多增加一份勇气。
也许考研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是困难且充满荆棘的,但是,普通院校从不缺乏想通过考研进一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那些学子在废寝忘食地奋力拼搏,前路可能是苦海,可能是胜利的曙光。
可是学海无边,他们该向前寻觅,还是回头是岸?
考研的你,是否在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和有点傻的热血,抱着“人生不止于此”的态度。
翻越一堵堵“南墙”,一座座高山,在横跨“太平洋”中挣扎,迷茫、亢奋,一次又一次的伤痕累累、收拾行囊和东山再起,不知道多少次迈开脚重新出发。
考研的你,总看到图书馆有一盏微弱灯,太阳初升到夜色浓稠。晨曦,正阳,黄昏,三更,都有一群笃定前行,满怀热情与热血的人在与你一起,缓缓前行。
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许双非考上211、985高校很难,但希望还在埋头苦干的你,是其中一个。